历事成人 笃学成才----奉贤区上海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课程方案

发布者:校办公室发布时间:2020-08-24浏览次数:1056

历事成人  笃学成才

奉贤区上海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课程方案

一、背景分析

(一)法规依据

2010,上海市教委颁布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并正式启动第一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20154,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引,在上海全面开展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上海市启动第二轮“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落实,根据《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要求及学校“十三五”规划精神,编制上海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课程方案,促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规范、多样化建设,逐步呈现我校的办学特色。

  1. 先前课程计划实施落实情况

1. 高三艺术课开足了:以前我校艺术课高三开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由于高三考试任务重,艺术课用作考试科目练习课 。学生学习时间多了,但学习的效率不一定高,学习效果不一定好。2020届我校高三高考成绩证明了这一点,好于2019届。因为音乐课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情绪得到调节;有助于人缓解神经疲劳,轻松入眠;还可以有效地疏解各种压力,纾解忧郁苦闷的心情,使人身体更健康,学习效率更高。

2. 基于物联网的未来家园创新、创客实验室、智能科技实验园为师生“弘扬工匠精神,实现特色发展”搭建好了平台,三个平台在2019学年全面使用。

3.继续推进的工作

 ①课程建设围绕培育“未来三师”(未来教师、未来工程师、未来设计师)的培养目标展开。一方面学校围绕“未来三师”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技术+课程”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课程体系的“技术+课程”特色不明显;另一方面提升课程的实施品质,指向学生学科思维、工程技术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②推进学校课程从“教师的课程”向“学生的课程”转化,既能强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又能推动“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引导教师基于学生需求开展课程建设。

(三)学校背景

1.学校概况

上海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是上海市教委直属学校,是上海市教卫系统文明单位。学校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100多平方米。目前,学校共有12个高中班,高中学生四百余名;拥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具有中高级教师38人;教师学历层次高,有研究生14人、具有硕士学位3人,占专任教师的32.7%

学校教学设施比较齐全,有塑胶田径场、体育馆、健身房、篮球场、乒乓房,教室多媒体设施国内一流,计算机专用教室、多媒体画室、多媒体音乐室、人机对话系统、阅卷系统、物理、化学、生命科学标准化实验室、阳光成长驿站创新实验室等为师生学习、工作提供便利;基于物联网的未来家园创新、创客实验室,智能科技实验园、为师生“弘扬工匠精神,实现特色发展”搭建了平台;以“上海市花园单位”为标准设计的绿化工程使学校环境更美,师生工作、学习更愉悦。

学校以“诚 朴 勤 恒”为校训,在“历事成人,笃学成才”办学理念的指引下,秉承“崇德、励志、和谐、奋进”的校风,形成了“厚德、智教、敬业、奉献”的教风和“自信、进取、乐学、超越”的学风;以“学生成才、教师有为、家长放心、社会满意”为办学目标,在“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实践体验中学生个性得到彰显,教学质量、育人品质稳步提升。

近几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定,高考本科率稳定在80%左右。学校先后获得区教科研优秀校、区课程与教学质量奖、区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校、区语言文字示范校、区阳光体育优秀奖、上海市教委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文明校园等。

2.学校发展优势

 ①上海师范大学的支持引领。四附中作为受上海师范大学直接管理的附属学校,可以依托上海师大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充实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验,同时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基教中心“一线三课”的实质性支持,充分受益于上海师范大学专家对学校的课堂、课程、课题的专业指导。

 ②海湾高教园区的资源支撑。四附中所在奉贤区海湾镇是上海市著名的大学园区之一,入驻了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4所高校。学校发展将会充分受益于高等教育生态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场所资源的有力支撑。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

 ③教育业务部门的示范辐射。奉贤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院等教育行政业务部门也十分支持学校发展。我校的骨干教师都参与了区各级各类教师发展培养序列工程的学习,他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帮助其他教师提升了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素质。

 ④全体教职人员的积极有为。我校行政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朝气,战斗力强,工作作风务实认真。学校具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有梦想、有思想、上进心强、踏实肯干、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3.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①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在奉贤区的高中梯队中,学校的生源整体水平不高。学生基本来自本地一般工薪家庭,家长对孩子虽然有期望但实质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经验欠缺,学生整体的认知能力与学习习惯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学生之间能力特点不同,同一学生也存在各种能力的不均衡发展。在区高中教育战略布局调整中,将进一步改变奉贤区高中生源的分配体系,学校的生源将受到进一步的挤压。

 ②发展特色定位不清。长期以来,学校扎实办学,在立德树人、常规管理、有效课堂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学校发展的特色定位不够清晰,在指向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方面还未形成鲜明完整的实施体系利用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向课程转化方面力度还不够。办学品牌的影响力彰显度有待提高,缺乏一批有特色的高品质校本课程及能够开发、实施这些特色课程的教师。

 ③硬件设施需要完善。学校目前的办学硬件水平还不够高,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和深度学习需求的各类功能性、实验性场馆还不够充足,随着学校特色定位的明晰及相关人才培养探索实验的系统性展开,学校的各类硬件设施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课程目标

1.育人目标

培养身心健、德行雅、思维活、动手强的善于规划、乐于审美、敢于创造的未来工程师、未来设计师、未来教师。

1目标阐释:

 ①继承应用技术师院传统。学校前身为上海技术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基因里有着鲜明的应用技术教育与师范教育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对这样的光荣传统有所传承和创新。

 ②弘扬上海师范大学特色。学校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第四中学,拥有依靠师大办学的得天独厚的体制、机制优势;四附中校园与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毗连,拥有依靠师大奉贤校区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学科群办学的资源优势,所以学校的育人目标设定与师大的特色主动对接,与师大的优势主动对接。

 ③发挥海湾区域资源优势。奉贤区海湾大学城拥有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这些高校拥有全市较强的应用型的工程技术学科群及课程、实验室、人才梯队等资源。学校将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主动对接海湾高校,择邻而处、依邻而兴,依据校情、生情,聚焦应用技术领域的课程引入,走特色发展之路。

基于上述分析,我校育人目标主要聚焦为未来工程师(技术师院基因与海湾大学城应用技术学科资源优势)、未来设计师(现有美术人才特色)、未来教师(主动对接上海师范大学办学定位)。

2素养体现:

 ①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初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善于汲取多元文化的优秀成果。

 ②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③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基本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具有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选择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合作交流能力;具有环境意识;具有基本的审美鉴赏能力。

 ④关爱生命,认识自我,具有健康的身心与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

 ⑤具有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

2.课程建设目标

联系本校实际,针对现实需要,构建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分层次、个性化、创新性的校本课程体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校园文化。

 ①课程建设围绕培育“未来三师”的培养目标展开。一方面学校围绕“未来三师”(未来教师、未来工程师、未来设计师)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技术+课程”用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提升课程的实施品质,指向学生学科思维、工程技术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②推进学校课程从“教师的课程”向“学生的课程”转化,既能强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又能推动“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引导教师基于学生需求开展课程建设。

 ③推动课程的整合与教学的匹配。各学科在整合的基础上由学科课程繁衍成凸显学校特色的教育课程,强调在课程结构上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在课程目标上渗透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课程内容上形成与“智慧农业课程群”和“先进制造业课程群”的融合;在教学组织上构建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的匹配,在实施的空间上互补课堂与课外的优势、互补大学与中学的优势,力求显现整个学校课程体系的“技术+课程”特色。

 ④我校“技术+课程特色群”形态为“两轴两翼”,即主要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生环学院、建工学院、信机学院的资源,聚焦“智慧农业课程群”、“先进制造业课程群”两轴建设,辅以“创意设计课程”及“未来教师体验课程”两翼拓展。规划未来引入“海洋工程”、“绿色能源”等奉贤区域特色产业经济资源。

三、课程结构

1.我校“成人,成才”课程图谱


2.课程结构

我校课程体系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Group 4

AutoShape 2AutoShape 3

Group 25

Line 24









1)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基础型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我校严格按照市教委2017学年度课程计划中基础型课程要求执行。

2)拓展型课程以培育学生的自主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我校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两部分组成:

 ①限定拓展课程主要由综合实践学习领域的学校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国家规定的各类专题教育组成,是全体学生限定选择修习的课程。

 ②自主拓展课程主要由基础型课程延伸的学科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校本课程——“技术+” 课程。

3)研究型课程是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课程,是全体学生限选择修习的课程。其内容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经验出发,也可以从学科出发,实施时可以采用主题探究活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方式。

3.课程设置

学年课程设置

上海师范大学第四附中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

年  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课时

课时

课时

基础型课程

语  文

102

102

90

数  学

102

102

90

英  语

102

102

90

物  理

68

68


化  学

68

68


生命科学

102



思想政治

68

102

30

历  史

68

68


地  理

102



信息科技

68



劳动技术

68

34


体育与健身

102

102

90

艺  术

34

34

30

拓展型课程

学科类

内容

语文阅读、写作、文学欣赏、古诗文诵读、综合语文;数学思维、数学基础、生活数学、数学方法;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写作;物理实验;生活中的化学、化学实验、高三选课(化学、历史、政治)、高二选科(地、生命科学)等。

时数

102

306

360

活动类

内容

体育(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跳踢、瑜伽、棋类、跳踢转等);

艺术(合唱队、舞蹈队、摄影、素描、动漫、麦霸、篆刻话剧、旅游文化、英语欣赏)等;

时数

68

68

60

主题

教育

内容

公共教育(健康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国际视野下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

高一年级:文明礼仪教育、中外礼仪比较、国防教育、科普创新教育、廉洁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高二年级:人口教育、廉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高三年级:法制教育、廉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升学毕业心理辅导等。

时数

34

34

30

校班团队活动

内容

学生会、团队活动、十八岁成人仪式、志愿者服务、艺术节、体育节等。


时数

34

34

30

社区

活动

内容

双休日社区服务、寒暑假社区实践

时数

34

34

30

社会

实践

内容

军训活动、学农活动、学工活动

时数

80

40

30

学生

社团

内容

麦霸社、话剧社、旅游文化、足球社、乒乓球社、创意生活联合社、舞蹈社、动漫社、诗社、篮球社、排球社、羽毛球、棋社、瑜伽、篆刻等。

时数

34

34


研究型课程

内容

研究方法

项目研究

项目研究

学科研究

社会实践

时数

68

68

60

广 播 操


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冬天为跑操)

眼保健操


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


每天15-20分钟

高中一周课时安排

Line 30Line 31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高一

高二

高三

语文

3

3

3

1.高一劳动技术有2课时,其中1课时集中在奉贤工业中专进行劳技实训,第二学期创客课程1节,高二第一学期劳动技术有2课时,1节在奉贤工业中专进行劳技实训,1节创客课程,第二学期不安排课时。

数学

3

3

3

英语

3

3

3

物理

2

2


化学

2

2


生命科学

3



思想政治

2

3

1

历史

2

2


地理

3



艺术

1

1

1

体育与健身

3

3

3

劳动技术

1+1

1+1


信息科技

2



周课时数

30

23

14



体育活动

2

2

2

1.学科拓展:高三学科拓展课时用于数3节、语3节、英3节以及“选科”3节。高二学科拓展6节为选科

2.社团课和社会实践课(志愿服务)进入课表。

3.1节体育活动课学校安排,1节年级组安排。(羽毛球、篮球、足球、乒乓球、排球、棋社、健美操等)

4.高一《智慧农业课程1节,高二《先进制造业课程1节利用劳动技术课时;《“未来三师”高校体验课程》0.5节为高三的生涯规划课时。

语文阅读

0.5


1

古诗文诵读

0.5

0.5

1

语文写作


0.5

1

思维训练

1

1

3

英语听说

0.5


1

英语阅读

0.5

0.5

1

英语写作


0.5

1

心理健康

0.5

0.5

0.5

生涯规划

0.5

0.5

0.5

学科拓展


6

3

校班会

1

1

l


社区活动

课外

1.双休日社区服务、寒暑假社区实践

社会实践

每学期1

1.学军、学农、学工;

周课时数

7

13

16


研究型课程

1+1

2

(2)

高一:每周安排1课时集中辅导,1课时安排在课外,学生自己做课题。

高二:学生课外做课题。

高三:安排在学科,社会实践中。

广播操

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


眼保健操

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


周总课时数

37

36

32

1.每课时40分钟。

志愿服务

课外

课外


共用课时

专题教育

1

1


社团

(1)

(1)


放上午分时就餐时间

自修


1

6


周总活动课时

38

38

38



1:拓展型课程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说明

学科类

语文阅读0.5

古诗诵读0.5

思维训练1

英语阅读0.5

听说训练0.5

语文写作0.5

古诗诵读0.5

思维训练1

英语阅读0.5

英语写作0.5

等级考地理3

等级考生命科学3

语文阅读1

古诗诵读1

语文写作1

思维训练3

听说训练1

英语阅读1

英语写作1

等级考历史3

等级考政治3


技术+特色课程类

智慧农业课程1

创客”课程

先进制造业课程1

未来三师”高校体验课程0.5

技术+课程与相关基础型学科整合联排

体育活动2

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瑜伽等。

年级组安排活动

高一、二学生选课。高三年级安排

社团1

话剧社、十字绣、动漫社、多媒体技术应用、学做诺贝尔、素描、舞蹈队、诗社、篆刻、麦霸社、旅游文化、关爱生命,健康生活、欣赏探索发现、绿色环保社、棋社、丝网花、外国文学欣赏、趣味生物实验、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校刊等。



高一高二学生选课

专题教育1

与志愿者服务共用,内容见附件2



2:专题教育重点教育内容


安全与防范

法律与道德

民族与文化

环境与健康

综合与实践

高一年级

校园安全国防安全教育

廉洁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中外礼仪比较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贤文化教育

生命教育/环境教育/健康教育(含青春期、心理健康、预防爱滋病教育)

科普教育/科普创新教育

高二年级

交通火灾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对

廉洁教育/反邪教教育

民族团结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环境教育/健康教育(含心理健康教育、人口教育)

节粮节水教育、毒品预防教育、

高三年级

旅行游学中的自我保护及突发事件处置

网络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健康教育/升学毕业心理辅导



3:各年级德育活动内容安排

自选图形 3

自选图形 4

领域

高一

高二

高三

课程育人

学科德育

学科素养、学科育人价值的课堂全程融入

校本德育课程

新起点

新规划

讲道德

讲责任

有理想

有奋斗

制度育人

日常行规教育、自主管理教育、仪式教育

活动育人

区本德育主题活动

七彩成长”学生活动节

校本德育主题活动

基于课程统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清明:寻根之旅;端午:龙舟之渡;

中秋:感恩之思;重阳:敬老之行。

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

校运会、迎国庆文艺汇演、社团组织、主题节庆

班级文化

温馨教室、优良班风创建

环境育人

校园环境

书香校园、优良校风实践

社区教育

海湾地域文化教

贤文化教育

海派文化教育

实践育人

常态实践

军训教育

学农教育

成人教育

志愿者服务

研学实践

爱国主义教育(南京之旅)

文化传承教育

(绍兴之旅)

国际理解教育

(海外之旅)

红色之旅(延安或遵义)

创新实践

光启学子”计划


4: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时间安排

 年级

学期

内容

地点

时间

 

第一学期

 

军训教育

奉贤区少年军校

8

国防教育

东方绿舟

按上级安排

劳技实训

奉贤中专实验室

10

贤文化教育

学校

一学年

第二学期

革命传统教育

奉贤烈士陵园等

5

爱国主义教育

南京之旅等

11

 

第一学期

法制教育

市禁毒馆

按上级安排

劳技实训

奉贤中专实验室

10

文化传承教育

绍兴之旅等

11

第二学期

社会考察

家乡变化

暑期

学农教育

学农基地、农垦博物馆等

按上级安排

 

第一学期

大学园区考察

奉贤大学城区

随机

第二学期

十八岁成人仪式

校园或校外

6

国际理解教育

海外之旅

7

全校

第一学期

民族精神月活动

校内

9

迎国庆文艺汇演

上海师范大学大剧院

9

田径运动会

校内

10

跳踢比赛

校内

12

第二学期

球类比赛

校内

4

红五月活动

校内、教育基地

5

兴趣运动会

校内

5

龙舟文化节

华东理工大学

5

红色之旅

延安或遵义

7


四、课程实施与管理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基础性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研究学情,校本化实施,开展有效教学。

1.落实素养,聚焦学科。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组织教师在学习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讨各自学科的学科素养,实现学科发展方向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学科实施重心从课堂效率转向课程效益。

2.依据标准,细化目标。以市教委关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为指导,由教导处牵头,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学科教学指南、学期课程纲要,加强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研制,帮助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聚焦课堂,持续改进。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围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以下三方面加强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是营造“激趣、激活、激励、激发”的课堂氛围。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2)是开展“学期教材统整”,编制统整指南。从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可能出发,调整或优化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实际需要出发,调整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出发,调整教学的起点、坡度和速度;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出发,设计或调整教师的教法。

3)是加强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环节嵌入原有教学过程。利用终端获取学习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反馈、过程记录方面的优势,为实现教学的精准性、有效性,推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可能。

4.转变方式,综合学习。引导教师的教学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以作业为抓手,通过综合性作业、实践作业、应节用性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应用性学习”,以体验和实践为重点,弥补已有课程在学习方式上的缺陷,帮助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5. 精细管理,立德树人。

1)提出“成人”教育“八个重视,八个关注”:

 ①重视教师的教,关注学生的学;②重视考试评价,关注心理健康;

 ③重视个体价值,关注团队意识;④重视学业进步,关注成就成功;

 ⑤重视升学需求,关注身心发展;⑥重视双基教育,关注能力培养;

 ⑦重视规范要求,关注个性特长;⑧重视知识学习,关注价值引领。

2)提出“成才”教学“七点建议”:

 ①精心备课:研读课标、吃透教材、以学定教;

 ②用心上课:激活课堂、循循善诱、面向全体;

 ③分层作业:人人适用、个个成功、双基夯实;

 ④人本辅导:精批细改、和风细雨、成就学生;

 ⑤科学检测:难易适度、固本强基、提振信心;

 ⑥反思改进: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⑦分享经验:分工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3)提出“发展性”听评课的关注点:

知识呈现是否清晰简约易懂,问题提出是否有意义,重点问题的解决是否有易学的思维探究过程,学科特点是否鲜明,师生专注程度持续时间、精神状态如何,难点问题的突破,是否带有研究的视角和跨学科的思维,学生自己学习时间和教师的教学时间是否合理,教师是否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问题等。

6.关注过程,多元评价。引导教师深刻理解评价的意义更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重点组织教师关注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基于标准,从评价入手,丰富评价维度,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积累学生的学习表现,使之成为一个丰满的立体学生。

(二)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

1.活动体验。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实施,从精准对接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及尊重认知规律出发,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开展“知识学习”、“体验实践”、“情感熏陶”为一体的综合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调查、研究、体验,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生长点,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拓展新的知识与经验。

2.整合实施。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实施,需运用整合的思想,充分关注学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在课程活动中引导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贯穿起来,以提高综合知识应用的能力,获得综合经验。

 ①整合课程活动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入团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相接合,与创建学校特色相结合,并有机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融合。通过电子屏、广播、黑板报等多种载体来统整课程内容,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育人氛围。   

 ②整合课程组织方式,围绕课程目标,根据“班会”、“探究课”、“拓展课”等课堂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出彼此的内在联系(内容、方法、情感等),然后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过程。

 ③整合场馆、设施资源。围绕学校“未来三师”的体验目标,学校将充分利用上海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实训基地,上海师范大学设计、广告、建工、机电、生环、旅游等专业的培养实施开展“技术+”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并重点利用上海师范大学生环学院的奉贤校区30亩生物基地、旅游学院的观光农业基地、机电及建工学院的相关实验室等建设“智慧农业课程群”和“先进制造业课程群”。

 ④整合师资资源。拓展/探究课程实施,根据需要,学校在已有师资条件基础上,有重点地引进专业师资力量,并与上海师范大学、奉贤区教育局、文化局、体育局、海湾旅游度假区等下属的社会专业团体机构合作建设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更宽、更广的学习实践平台。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材或教学内容建设、制度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其主要从课程计划、实施过程和课程成果三方面进行。

(一)课程建设评估

学校成立课程评估小组。评估小组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政教主任、学生干部、骨干教师代表组成,并聘请专家做顾问,以保证课程评估的公正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1.计划评价

学校课程评估小组对学校新学年的两类课程实施计划的评估与完善,在学期的前3周内,完成对本学期准备开设的两类课程实施方案(计划)的审定。

执教教师在制定学期(学年)所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每门科目都须具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如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哪些探究的方法、技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思想、观点和信念,养成哪些探究的言语、行为和习惯,培养哪些探究的能力等等。这些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课程的任务,还是期末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因此,教师在编订各门课程实施计划时,课程目标定得越具体、越详尽,则越有利本人和学校对相应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价。

2.过程评价

课程实施的过程评价强调诊断作用,注重及时发现教学中的经验与问题,或加以总结提升并推广,或采取措施修改与调整。学校将继续组织力量,通过课堂巡视、教学研讨、专家诊断、师生座谈等形式,加强对两类课程实施的管理和对各执教教师教学过程的评议指导,不断帮助教师提高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进教学效能的提升。

3.结果评价

学校对两类课程各科目实施的结果评价。为了衡量各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执教教师应对照具体确定的目标,根据课程实施情况,分析、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然后由学校课程管理项目组进行相应的考评,评价时主要汇总学生的满意程度、教师的自我评价(学期总结)、教学的实际效果等,有些还需要考察学生的作业(项目),检查教师的教学笔记,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征询学生和家长的意见等等。最后学校课程评估小组进行总体评价和专项(每学期组织)评比或展示。

(二)课程学习评价

课程的评价内容、形式更丰富,更需要关注探究过程;关注核心素养;关注三维目标;关注绿色指标;关注多元主体;关注激励发展。

1.评价角度变化,关注目标多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议教师从以下四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对学生态度、过程和方法的全面评价。

2.评价形式多样,关注学习过程,强化情感体验

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始终是我们的追求,高度关注学习过程。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体现实现目标的多元,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通过学习记录卡、作品档案袋、问卷调查、专题作业、学生自我评价、学期或学年报告等丰富的学习成果形式,留下学习、成长轨迹,丰富体验。评价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相互学习、鼓励、促进,技能、方法、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都得到发展。

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有课程成果及其表现形式,不同的课程成果形式不同,呈现方式不同。更关注到课程的内涵,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发展。

六、课程实施的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行政部门负责人、专家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学生代表为成员的课程领导小组,对学校课程和教学等专业事物进行统筹规划与管理。

2.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课程审议制度》。课程领导小组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研讨课程计划、整合社会资源、制定各项制度,如《课程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培训制度》《课程管理岗位职责》等,以提供专业支持,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3.资源保障

1)时空保障。确保两类课程实施的时间与空间保障,学校充分开辟校内场所和校外课程资源,征集课程资源,同时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严格按规定课时组织教学。

2)设备保障。学校不断添置、更新教学设施设备,为两类课程实施提供设备保障。

3)经费保障。对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给予课时津贴倾斜,并组织授课方案评比和公开教学比赛。

4.队伍保障

我校逐步构建“课程建设、师训、教研相结合”,“按需出发,分层培训;按科研究,分类实施”的“一合二分”校本培训机制,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更注重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问题、学习、项目、实践、反思、改进”为基本模式,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在教师师训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以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等方面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使教师培训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又能将教师培训与教师日常工作和个人追求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形成高效、自觉的培训氛围,形成自觉的学习机制。


20204

14